摘要:在生豬的養殖期間,對于疫病的檢疫工作必須要不斷地加強與深化,從而將生豬的發病率盡量降至最低,從檢疫的實踐過程來看,生豬極容易面臨各式各樣的疫病,因此,對于生豬的疫病要有針對性地處理方法,要將生豬檢疫工作的價值進行突出。生豬的檢疫工作對專業性的要求比較嚴格,因此生豬的檢疫工作者要針對不同地疫病選擇不同地處理方式,使生豬的養殖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如果在對生豬的養殖過程中,沒有對生豬的疫病進行及時地檢疫,便會使豬群中患有疫病的生豬,將病源傳播給其他生豬,造成豬群大規模地疫病發生,影響到生豬養殖場的經濟收益。因此,對生豬進行檢疫是提升生豬健康水平的關鍵,而針對性地有效處理是保證生豬存活率的關鍵措施。只有將生豬的健康水平進行全面地提升,才能夠真正地促進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 1 生豬檢疫的目的和意義 生豬檢疫工作是一項具有專業能力性質的工作,需要相關的生豬檢疫人員擁有充足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實踐經驗,在進行生豬檢疫時應高度集中注意力,這樣能夠有效地保證在檢疫過程中的人畜安群。因此在生豬檢疫過程中,要及時且準確的檢疫出生豬患有的疾病,并針對檢疫出的疾病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和應對。這樣也能夠保證不讓患病豬肉流入到市場中,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2 生豬常見疫病檢疫 2.1 豬瘟疫病的檢疫 各品種、年齡、性別的生豬都極易發生豬瘟疫病,存在于生豬的全身以及體液中,其中淋巴結、脾以及血液中含毒量最高,通常發病的潛伏期為5至10天。當檢疫過程中發現生豬喉頭粘膜、心外膜、膀胱粘膜、腹膜、腸漿膜以及會厭軟骨及皮下等處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或血斑,全身淋巴結腫大,暗紫色,切面周邊出血,呈大理石樣,腎出現為土黃的顏色,并且表面出現小紅點,則代表生豬有豬瘟的疫病發生,對于慢性豬瘟而言,若發現生豬大腸粘膜有出血以及壞死,在回盲瓣附近和盲腸、結腸粘膜上,可見大小不一的扣狀潰瘍,突出于粘膜表面,則可定義為慢性豬瘟。豬瘟的感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以及呼吸道,侵入門戶是扁桃體,后進入血液循環。此病具有高度的傳染性,發病無季節性。 2.2 口蹄疫的檢疫 豬口蹄疫是一種急性、熱性以及極易接觸感染的傳染病,病源為口蹄疫病毒。本病的傳染性極強,傳播迅速,感染和發病率很高,可引起生豬的大量死亡,通常發病的潛伏期為24小時至7天。本病主要為接觸性傳播,也能通過空氣傳播。在集約豬場已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患豬的水皰液、水皰皮、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的病原,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損傷的皮膚黏膜等傳播,生豬的口蹄疫發病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當檢疫中發現生豬出現發熱,蹄冠部出現水泡,行走呈跛行,鼻鏡部出現一個或多個水泡,黃豆大或乒乓球大小不等,便可將其定義為口蹄疫。對于仔豬而言,口蹄疫的發生會導致其出現急性胃腸炎以及肌肉震顫等現象;而對于成年豬而言,口蹄疫的發生會導致其口腔黏膜、鼻部以及蹄部皮膚發生水泡和行程潰爛癥狀,個別可見心肌炎以及胃腸炎病變,是不可忽視的疫病。 2.3 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的檢疫 此疫病又被成為“藍耳病”,特征為妊娠母豬厭食、發熱、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新生仔豬至育肥豬出現呼吸道癥狀??諝鈧鞑ヒ约敖佑|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妊娠母豬感染后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 通常,在檢疫過程中,當發現妊娠母豬出現嗜睡、打噴嚏、咳嗽、呼吸急促,四肢、耳、腹等皮膚發紫,早產、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增多。泌乳減少,發情不規律,生產能力下降等癥狀之時,可以定義為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除了妊娠母豬以外,當發現仔豬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嘔吐、腹瀉、四肢劃動、肌肉顫抖、耳發紫等癥狀之時,可以將其定義為受妊娠母豬影響而產生的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通常一周內仔豬的死亡率達到25%以上,對養殖場、養殖戶造成巨大地經濟損失。 3 生豬常見疫病處理 3.1 豬瘟疫病的處理 如果生豬患上急性豬瘟的話,雖然不會馬上死亡,但是生豬的體表溫度會一直保持在四十度以上,高燒不退,并且生豬的整體狀態都會下降,不能夠長時間的站立并且站立時有些搖晃,食欲不振或者嚴重的時候出現絕食的現象。在生豬屠宰的過程當中,一旦工作人員發現豬瘟情況,必須及時終止生產,封鎖現場,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沖刷屠宰工具設備與場地,集中銷毀生豬以及其加工產品,面對可能帶有豬瘟的生產品時可以使用高溫消毒。
|